作者:《換日線》國際報導採訪、撰文:趙安平/換日線編輯部 「港式」叉燒包、「日本」和牛、「泰國」綠咖哩,這些台灣人眼中的異國美食,近年來常常可以在日本方興未艾的各項「台灣祭」活動中發現蹤跡。再加上各式看似創意料理的「木薯粉」飲料、「干貝」滷肉飯與藥膳「咖哩」等等,竟也舉著「台灣料理」的名號,出沒在台灣祭會場。自 2013 年以來,各種以「台灣」為名的活動,在日本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一年到頭,總是可以在日本各地見到大大小小的「台灣祭」。單以 2018 年來說,一整年下來竟有將近 10 場打著「台灣」名號的相關活動。只是,這些以「台灣」為名、在日本動輒吸引上萬人次的中大型活動,真的都能代表台灣嗎?根據《換日線》採訪團隊近一個月來的採訪,多數在日台灣人、以及曾經赴日參與相關活動的台灣旅客們都直言:「不,這不是台灣。」根據日本官方統計資料顯示,直到 2017 年年末為止,在日本的台灣籍人口總數已經達到 56,724 人,較 2016 年增長將近 6,000 人──為什麼這麼多的台灣人在日本就學、就業,至今卻鮮少出現過一個「像樣的」台灣祭?台灣人在共襄盛舉之餘,除了點出「這不是台灣」 之外,是否也曾想過,什麼才是台灣文化?帶著這個問題意識,《換日線》採訪團隊訪問了多位在日台灣人,企圖釐清問題的關鍵。唯因事涉甚廣,部分受訪人士的身分,以匿名處理。「台灣祭」是什麼?為何近年風行日本?2013 年,日本人為了感謝台灣在 311 東日本大地震的賑災付出,在東京舉辦了一場祭典活動,希望藉此促進台日友好,讓日本人能夠更深入了解台灣文化,這是大部分在日台灣人所熟知的第一場「台灣祭」。在這之後,或許是為了推廣台灣文化,又或者是嗅到了商機,一場又一場台灣祭,就這樣如火如荼地辦了起來。311 後的「哈台效應」不止於此。在日本生活將近 10 年的 Jack 分析,「台灣原本在日本人眼中,只是一個『對日本人很友善』的東南亞小國,經過 311 台灣人的大力賑災後,才讓日本人重新認識台灣。」再加上前陣子日本與中國、南韓因領土主權、慰安婦等歷史遺留問題而關係緊張;許多日本人藉著對台灣的好印象,慢慢轉而開始了解台灣。此外,在台灣觀光局邀請日本人氣女星長澤雅美代言台灣觀光的加持之下,日本更是吹起一股旅台熱。在日本經營設計公司的李章聖說,過往日本人海外出遊的目的地排行榜上,總是由夏威夷、關島包辦前兩名;惟自 2013 年伊始,日本旅台人數增加,台灣連續四年蟬聯第一名的寶座。許多在日台灣人也紛紛感受到日本人對台灣的好感度持續上升,曾在台灣媒體任職 8 年、後赴日擔任設計師逾 6 年的周先生表示,身邊許多日本朋友與同事,都已能就台灣的食衣住行與政治提出看法,甚至也能辨別台灣與中國的差異。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之下,只要是打著「台灣」名號的事物,日本人往往都會買單。而台灣祭的舉辦,理所當然也就能吸引眾多日本人前去參觀了。去年 6 月底到 7 月底,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光是東京便舉行了 3 場大型台灣祭,活動場場爆滿,不但吸引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甚至到了需要管制進場人數的程度。旅日多年、曾從事政府相關工作的 T 先生估計,台灣祭一場的入園人數可達 10 萬到 20 萬人,若以每人平均消費為 1,000 日幣計算,背後的商機著實可觀。今年 6 月,主辦方甚至將台灣祭的「成功模式」複製到台灣,在台北市永樂市場廣場舉行「日本台灣祭 2018 in 台北」。就像一場熱熱鬧鬧的嘉年華一樣,這些為期 2 天到 4 天的台灣祭,在短時間內帶給參與者各種感官享受,不但有吃有喝,還有表演可以看。但在璀璨華麗的煙火秀之後,這場祭典又在他們心中留下了什麼?幾名在日本工作的台灣人都異口同聲地指出,這些台灣祭通常都以類似「園遊會」的形式呈現,除了販售食品、飲料的攤位之外,還會加上一個主舞台,上演各種徒有台灣元素的皮相、內涵卻禁不起推敲的文化表演:「台灣祭裡面的原住民表演,其舞蹈、服裝與音樂應該遵循傳統文化或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而不該只是『外人眼中似是而非的原住民』,」 T 先生回憶參與台灣祭的經驗道。有的台灣祭甚至推出卡拉 OK 大賽與「吐荔枝籽比賽」,將荔枝籽吐得最遠的人就能贏得台灣來回機票的大獎。至於飲食攤位,就更讓他們啼笑皆非了。除了「木薯粉飲料」、「干貝」滷肉飯、藥膳「咖哩」這樣的「創意料理」之外;台灣祭竟還出現過「黑醋叉燒包」、「日本和牛」與「泰國綠咖哩」等各種明顯「不是」台灣料理的攤位。也有人指出,台灣祭所販賣的「台灣夜市大雞排」,吃起來頂多只是「比較大塊的日式炸雞」而已。李章聖感嘆,最初舉辦的台灣祭,雖然很像學校園遊會,但感覺比較單純;台灣祭近幾年漸次增加後,商業氣息也愈來愈濃厚了。「過去可能還有電音三太子之類的表演,到現在愈來愈多可能無法代表台灣的表演,但至少還是有心在推動台灣文化。令人憤怒的是,以台灣食物作為宣傳,端出來的卻是形、色、味都無法認同為台灣料理的食物。」許多在日台灣人參加了這樣的台灣祭之後,往往感到失望,甚至憤怒,只能在心裡不斷吶喊:「這不是台灣啊!」更諷刺的是,這些以「讓日本人更了解台灣」為訴求的活動,倒頭來卻令那些熟知台灣的日本人感到失望。台灣祭的背後為什麼這些舉著「台灣」大旗的祭典,會出現這麼多「不是台灣」的東西呢?或許,日本法規的限制是其中一個原因:T 先生說,日本對於出展攤位的安全及食品衛生均嚴格把關,台灣店家參與困難度較高,甚至有向當地業者「借牌」或「掛名」的情形。周先生也表示,在日本擁有合法飲食許可執照的台灣商家多為手搖杯店,全由台灣人經營的餐廳少之又少;而主辦方為了顧及攤位的多元性,找來許多看似與台灣無關的攤位,但其實他們背後都是由移居日本上百年的台灣家庭所經營的祖傳餐廳。又或許,就是因為台灣祭的商機龐大,讓許多人都想「分一杯羹」:高中畢業後即赴日本大學修讀經濟學的 Jack 分析,台灣祭背後的主辦單位,以在日台商或華僑為主,可以略分為三大勢力:「中華民国留日東京華僑総会」、「台日文化交流基金」與在日華僑組成的零碎組織,他們分別主辦東京的三場大型台灣祭──代代木公園的「台湾フェスタin代々木公園」、上野公園的「台湾祭り」和東京鐵塔的「東京タワー台湾祭」──同樣是「台灣祭」,主辦單位卻大不相同,並且缺乏整合性規劃,再加上競爭壓力,都可能是導致台灣祭「莫衷一是」的原因。此外,華僑主導的台灣祭多半會以成立「執行委員會」的方式辦理,由資深人士掛名顧問或會長,實際運作則交由基層負責。「然而,年輕人的創意與意見能否順利向上傳達並獲得採納是個問題;這可能也是近年來台灣祭活動內容一成不變的原因之一,」T 先生補充。「我要還給日本一個真正的台灣祭,但是⋯⋯」在日本「三大勢力」把持之下的台灣祭,總能在滿滿人潮之下收穫淹腳目的錢潮。有幾位台灣人卻看不慣「台灣祭一點都不台灣」的現象,希望可以辦出一場「夠台灣」的台灣祭。設計公司負責人李章聖與設計師林唯哲透過 Jack 介紹,替一場預計於 10 月舉辦的台灣祭主辦方做設計和企劃。他們向主辦方提出「把台灣料理人帶來日本」的計畫,希望可以藉由將家鄉的「巷子口小吃」帶入日本,維護台灣料理的道地口味。這兩位熱血的台灣人,不但深入民間找尋傳統老店,還親自與商販一起研究,如何用日本食材做出台灣味。李章聖補充,雖然他們「斤斤計較」到希望連製作食材皆出自台灣,無奈礙於成本與衛生考量,只得作罷。可惜的是,即便這個計畫在當時已經進行到最後階段,主辦方卻突然叫停,連同當初的設計與企劃一併撤除。李章聖事後回憶起這整件事,發覺對方在交涉過程中,比起推廣台灣文化,似乎更在意「有沒有賺到錢」。另一方面,具有餐飲業經驗的 Jack,也曾計劃過要辦一場「自己心目中的台灣祭」──令部分台灣美食擺脫目前夜市小吃的模式,品牌重塑(rebranding)後走向高質感行銷;並計畫邀請台灣獨立樂團滅火器、落日飛車擔綱演出,不過後來因為商借到的場地空間不足,只能暫時擱置心中的計畫。「自己的台灣祭,為何不能自己辦?」企圖「重塑」台灣祭的有心人很多,卻沒有人真正成功──究竟是誰的責任?「或許台灣這邊的政府相關單位應該多幫一點忙?至少提供真正有心想要辦台灣祭的人一些協助吧。」Jack 說道,但是根據他以往的經驗,台灣的駐日單位常常只在活動結束時「到場拍照了事」,並未提供實質的建議或協助。面對這樣的指控,曾任職公部門的 T 先生有不同的看法:他表示,政府一直以來都希望「台灣」這個品牌在日本能得到好的推廣,形象正面並受到日人喜愛,進一步吸引遊客來台旅遊,促進友好的兩國關係;換言之,官方與民間的期待是一致的。此外,對於認真舉辦台灣祭的團體,駐處也會透過派員出席開幕式、致詞、或擔任「後援」單位給予支持鼓勵,絕非相應不理。然而,「畢竟政府人力有限,且針對商業行為,政府較難介入其中的利益分配與衝突,多餘的干涉反而會扼殺創意及活動的自主性,也許民間自由發揮也是一種方式,政府從旁輔助即可。」此外,T 先生也補充,其實許多政府工作者都有心想要為推廣台灣文化做點事,但又怕吃力不討好,或得面對民眾質疑「圖利」自己,最後心態自然趨於保守,或僅能私下以個人的名義無償提供協助──這是他們的難處。對於那些有心辦好台灣祭的人,T 先生建議或許可以從地方性、較小規模的活動開始嘗試。例如,今年 4 月底至 5 月初,在沖繩舉辦的台灣節美食活動,規模雖然不大,但主辦單位特地安排台灣小吃攤商赴日,並且將活動所需的攤車、活動器具跟食材運至日本,成功推廣道地「台灣味」,令他印象深刻。未來的台灣祭,還有更好的可能嗎?Jack 形容,現在台灣祭的狀況就像是衝浪,人們正處於「台灣」這個風頭浪尖之上,但如果繼續使用「有破洞的木板」衝浪,最後只會往水裡沉。這幾年頻繁出現的台灣祭,已經慢慢令遊客疲乏;不少在日台灣人都預言,「台灣熱」將在兩年內漸漸消退。兩年的時間,T 先生期待可以看到各種不一樣型態的台灣祭,讓日本人知道台灣除了珍奶、雞排、芒果冰之外,還有更多好玩、好看的東西。周先生也認為,如何提昇精緻度及包容多元的台灣印象和文化,是台灣祭接下來的課題。Jack 直言:「情感這種東西是累積起來的,日本人也不太可能説突然不喜歡台灣了。但如果台灣祭照現在這個情況發展下去,當我們把自己的臉丟光的時候,日本人最後可能就會覺得:『喔,台灣好像就這樣了。』」可是,「讓世界認識台灣」不能只有這樣、也不會只有這樣。例如今年 9 月,東京的上野公園再度聚滿台灣人;不同於以往的是,他們不再只是販賣台灣美食,更多了文化創意與音樂氣息。這場由「中華文化總會」主辦的「Taiwan Plus 2018文化台灣」,似乎正為台灣祭譜寫出新的篇章。※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為何日本近 5 年來的無數「台灣祭」,一點都不台灣?》,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關聯閱讀】 「只做能力所及的事情,你永遠無法 Level Up」──他在日本創業,要用最「蝦趴」的方式介紹台灣 日本設計殿堂,67年來第二位台灣畢業生林唯哲:「出國留學不是遊戲,我要把台灣文化帶出去」更多論壇文章 為何日本的「台灣祭」一點都不台灣? 蔡碧仲師心自用,恐步陳金德後塵 川普,根本蔡英文的菜! 國慶演講:壯大台灣的戰略報告書 「一個中國」選一個作者簡介:我們將聚焦世界各地值得關心的大小議題,並致力帶回現場的第一手資訊、探討新聞背後的意義。此專題中的每一篇報導,我們均會秉持多方查證、呈現真相的精神,並以現場第一手資訊與故事,取代編譯或轉載他國媒體的資訊。我們亦會將更完整的圖文報導,刊登於每季發行的《換日線》紙本季刊中。 ______________【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有話想說?不吐不快!>>> 快投稿Yahoo論壇


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搏奕 免費男女交友聊天室 色a片群 85cc免費影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qs384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